崇祯四年,大凌河城已被围困超过两个月。明军虽然曾四次尝试救援,但都未能成功,再无援兵可派。城中粮食早已耗尽,甚至到了杀马宰人充饥的地步。无奈之下,主将祖大寿率领万余士兵首次献城投降。
投降后,祖大寿以妻子和家眷在锦州为由,自愿请缨带人潜入锦州做内应,协助皇太极攻下这座城池。然而,一离开皇太极大营,他便利用大雾掩护甩开了大部队,只带着二十六名亲信潜入锦州,关上城门,反悔不降!
面对祖大寿的背叛,皇太极既没有愤怒,也未惩罚那些曾与祖大寿一同投降的部将和子侄,反而表现出一位政治家的宽容和胸怀。他亲笔写信给祖大寿,表示依旧信任他,并承诺会善待他的亲人。
而明朝方面,崇祯皇帝听闻祖大寿归来,却未查明真伪,只是三次发布诏令,命其回京复命。祖大寿担心一旦回京会像袁崇焕那样遭遇不测,便找各种借口推迟,最终此事不了了之,祖大寿仍被任命继续驻守锦州。
祖大寿真是脸皮厚到极点!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,能同时得到两位皇帝如此的宽容与信任呢?
展开剩余72%祖大寿本人并没有独立打出过显赫战绩,他的崛起得益于孙承宗的赏识提拔,并随袁崇焕参与宁锦大捷而声名鹊起,官至征辽前锋将军。袁崇焕被崇祯因反间计处死后,明朝缺乏可用将领,祖大寿才逐步升任辽东最高统帅。
祖大寿虽然具备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,但仅凭这点不足以赢得皇太极和崇祯的双重信任。他最大的资本,是背后强大的家族——祖家将。
祖大寿出身辽东豪族,其祖先可追溯到东晋时期的名将祖狄。明初随军北征,迁居辽东,最初为正百户世袭武将。历经两百多年累积军功,到祖大寿祖父辈时,家族已升至总兵官、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等高位武将。
祖家子侄广泛担任武职,阵容强大。祖大寿的父亲是宁远卫指挥同知,叔父为宁远卫指挥佥事,兄弟祖大弼任陕西宁夏总兵,祖大成为游击,从兄弟祖大定是辽东宽甸营参将,祖大乐担任副总兵,祖大寿的子侄多为都统、副将、参将等中坚武将。
除祖姓将领外,祖家还通过姻亲联结异姓将领,并有招募的亲信家丁,形成庞大的亲属关系网。祖家在辽东经营多年,拥有强大地方影响力和众多部曲,堪称将门世家。
祖大寿一辈中,因其在辽军地位显赫,辈分尊长,领导下的祖家将团结一致,战斗力强劲。
明朝自萨尔浒大败后,已无力调兵遣将至辽东。历任主帅熊廷弼、孙承宗、袁崇焕均达成共识,依靠“辽人守辽土”,充分发挥地方军队主观能动性守护家园。祖大寿为首的祖家将,成为明朝不可或缺的依靠。
对皇太极来说,大凌河之战虽然降服了部分祖家将,但这远远不够。唯有拿下祖大寿,才能掌控祖家将这支关外精锐部队。届时,明朝关外最后的有生力量将瓦解,后金势力长驱直入辽东,甚至有望挺进北京。
那么祖大寿到底心怀何念?
他显然不愿轻易投降。叛国投敌的名声难以洗刷,且当时局势尚未明朗,他认为明朝尚未必亡,后金也未显示取代天下的强大趋势。为了家族荣耀,他不肯轻易背叛。祖家强大的资本也使他能从容观察形势,等待最佳时机。
于是,祖大寿默默观望长达十年。十年间,皇太极未曾放弃招降,多次书信往来,甚至曾亲自见面。虽未得到回应,皇太极依然保持耐心。
直到崇祯十五年松山之战,明军被全歼,总督洪承畴与祖大寿三弟被俘投降。皇太极随后围困锦州,再次向祖大寿抛出橄榄枝。祖大寿坚守了一年,终因绝境无路,迫于无奈才选择投降。
十年后,祖大寿再次与皇太极重逢。皇太极宽宏大量,既往不咎,仍任祖大寿为总兵,并将其编入正黄旗。从此,除山海关一线吴三桂部,祖家将大部归顺清朝。
因年事已高且曾背信,祖大寿虽未获重用,但祖家核心力量被皇太极纳入两黄旗及由其长子豪格统领的正蓝旗。祖大寿子侄投身战场,涌现诸多名将,为大清稳定关内、平定四方立下汗马功劳。
皇太极这十年的耐心等待,最终收获了丰厚回报!
发布于:天津市专业炒股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